去日本,上日本邦

“收纳”成为日本独特文化

澎湃新闻实习记者 李静云

以日本生活方式哲学闻名的近藤麻理惠入选《时代周刊》“2015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再次把收纳文化带入公众视野。她推出的《改变人生的整理魔法:日本归纳与整理艺术》(The Life-Changing Magic of Tidying Up: The Japanese Art of Decluttering and Organizing)获得了不少西方媒体的关注,她的粉丝们也纷纷在网络平台Instagram上晒出根据她的建议整理后的“近藤式房间”。

除了近藤之外,为了解决局促的生活空间和不断增多的的生活用品之间的矛盾,日本还诞生了为数众多的其他收纳专家,以及介绍各式收纳技巧的书籍杂志。其中有指导“整理术”的佐藤可士和,列出应该丢掉的50样东西清单的四角大辅,有采用了漫画形式的《麻利小姐》,有“集最出色的收纳窍门于一册”的Casa BRUTUS杂志……其丰富程度几乎可以成立一门“收纳学”。

这门学科现在已不仅局限于日本。在中国和一些欧美国家与地区,收纳文化呈现出一种愈加流行的趋势,学会如何整理、利用居住空间似乎已经成了不少人的必备技能。把收纳理解为一种生活艺术未尝不可,不过如果止步于此,就模糊了“收纳”所遮蔽的空间权力和消费主义文化,或许这两者才是促使收纳流行的原动力。

方寸间舞蹈:空间的不足

“收纳”体现了日本文化小而精致的特色。要理解这点,可以借用李御宁在1982年提出的“缩小意识”一词。“缩小意识”已经成为关于日本文化的经典论说之一,从日本语中反复使用的所有格和“的”中的缩小和操纵观念,到日本人生活中的套盒、折扇、人偶、盒饭、徽章、花道……都是这种缩小意识的具象载体。

这种缩小的文化离不开地理的影响。日本地狭人众,空间的局促成为日本文化的形成背景之一。而从词语的角度考察“收纳”这个词的话,在英文中,与“收纳”类似的词有“declutter”(清除杂物)“organize”(组织归类)和“store”(储藏)等。它们分别体现了收纳的不同方面。收纳的步骤固然包括清理、归类和存储,但是日本文化的收纳中多了一层隐含的背景信息:即空间的狭小。

《“收纳”成为日本独特文化》

如此看来,储藏(store)和收纳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分属于独立房屋(house)和公寓(apartment)的文化。来自台北的吴东龙讲述自己初到日本的经历时,就生动地描述了自己与空间和杂物的生存之战。日本不像欧美人家中都有大型仓库、车库、阁楼或者地下室,因此需要时时提高警惕,以免被不知不觉累积起来的杂物威胁到生存空间。

公寓文化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都市文化,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都市土地资源稀缺,公寓成为解决住房的不二选择。收纳文化正是起源于这样一种城市公寓文化的背景。比如收纳文化在中国城市白领阶层的流行,正折射了中国城市房价高昂、居住空间紧张的现实。

在欧美国家,住独立的房子一直是主流。以美国为例,2013年调查的51州中,在公寓中居住人口占该州总人口比例小于15%的州有49个。但是随着城市化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公寓成为解决住房的替代手段。在纽约、洛杉矶、休斯顿等大城市,公寓占总住房数目的比例均超过40%。公寓中势必缺乏独立房屋中宽敞的储藏空间,这也能部分解释为什么收纳文化在欧美国家有了成长的土壤。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