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记者 / 胡迆
特约摄影 / 周周
鸣谢 / 蒲蒲兰绘本馆 卢芳
选自《旅行家》杂志六一特别策划
旅之绘本,绘本之旅
日本绘本大师 小林丰
▼
日本画画家,1946年生于东京。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多次走访中东、亚洲各地,旅行而得的感受成了创作的主题。其绘本作品《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村里来了马戏团》、《北纬36度线》、《城镇》等已在中国出版,深受中国小读者的喜爱。
为制作“绘本之旅”这一专题,《旅行家》记者与摄影师在春天的一个下午造访了小林丰老师位于东京的宅院画室。老先生虽已70岁却精神矍铄,与我们细细回忆起了他的绘本人生之旅,从幼时的深川下町,到高中毕业时的日本之旅,再到后来的土耳其、阿富汗……他说自己从不在绘本里回避战争与灾难,但他愿以绘本告诉人们,满是战火的地方也有美丽的四季和天真的孩子。
▲小林丰老师在家中作画
毗邻东京的深川,在日语里被称为“下町”。浮世绘大师葛饰北斋和歌川广重都曾描绘过深川不动尊和富岗八幡宫。江户时代,庶民来这里的寺社烧香礼拜,酒铺饭馆和各种娱乐也随之兴起,渐成闹市。这便是小林丰出生的地方。
那时出行总是坐船,杂乱又热闹的街巷,小贩的吆喝声、艺妓身上的脂粉香、弦子悠扬婉转、酒馆嘈嘈切切,这些都常让小林丰在桥上看得出神。最让他兴奋的是每月三个“缘日”:初一、十五和二十八。每逢缘日集市,赶集人络绎不绝。集市上有所谓香具师,仿佛随身携带一个神奇的小世界,摆摊兜售玩具杂货,引孩子们环绕左右。这像极了电影《寅次郎的故事》,东京下町最典型的生活场景。战后的日本什么都缺,缘日就像送给平淡生活的一份礼物。
小林丰真正的旅行是从高三开始,走遍了日本。1969年大学毕业后又到了一直心怀憧憬的欧洲,但在巴黎、伦敦这样的大都市待了一段时间后,便开始厌烦那里人为制造的“规矩”。他开始怀念东京和深川,干净和不干净,好的和坏的都混在一起,这才是生活,而街道最能体现出生活。小林丰回到日本后,将记忆的场景画成了绘本《城镇:我们的一天》。这本书就是以小林丰记忆中深川的一条街道为原型,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市井和生活的味道扑面而来。在小林丰眼中,故乡代表一种原乡风景,这是他成长的养分,会永远留在身体里。而深川也是他的出发点,为了观察风景而走路,走到邻镇,再走到邻镇的邻镇,又为了能记住走路时遇到的人、事、气候、饮食、风俗,而将它们用画笔记录了下来。
▲《城镇》
从欧洲返乡时,小林丰选择了步行。穿过巴尔干半岛、伊斯坦布尔、安那托利亚、沙漠后,他看到了阿富汗。那是1970年代初,从一个游客的角度看,那时的阿富汗还是个安宁祥和的国家,仍在国王治下,国王想把阿富汗推向近代化,所以修建了很多公园、公立医院、电车,纷争很少,简直像童话的情节。抵达这座阿富汗小镇时,山顶的积雪刚刚融化,汇集成水流灌溉到各家各户,人们在这条生命线旁努力地生活。妇女们蹲在水沟旁洗衣服洗碗,孩子们在市集上闲逛,爬到树上摘桑树结的果子,或跳下水沟玩耍,这种颇有些“落后”的场景让小林丰又找到了生活的味道。
对于一个外来者,村里人表现得很热情兴奋,他们不知道日本是哪里,只知道距离中国不太远,骑马是到不了的。不过,他们仍然厚待了这位远道而来的客人,用芝麻油煎成的鸡蛋,再撒上盐,吃起来香极了,剩下的面包被孩子们一抢而空。村里的房子是用晒干的砖盖的,用土加水做粘土,再加上稻草,把它浇到木框里放在超过100°C的地上,一两天就变硬了,这样就省去了烧木材。这种砖有很多气泡,冬暖夏凉。大城市的房子拆了后只能变成废料,他们的房子拆了再挖洞,播种,就变成了田地。小林丰见识到了完美的环保,他们与自然协调生存,不接受修不了和不能重复利用的东西,原来每个地方的文化都不简单。离开时,小林丰向他们答谢,他们却拒绝收钱。他把这些在巴格曼村的故事写进了《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
▲《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
当然,小林丰深知自己只是个过客,看到的也可能只是表面。在他第二次去阿富汗时,当地气氛已变得大不相同,国王被总统取而代之,再去时,革命爆发了,日常生活难以为继,人们纷纷扛起枪,走上战场。多年后,当小林丰提起阿富汗,说它曾经多么美好,周围的日本人都不相信。战争和日常本就是一体两面。本来热闹非凡的集市,突然一颗炸弹落下,就瞬间进入战争状态。硝烟过后,集市又恢复如常。
后来,小林丰又带着《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我的家乡》回到阿富汗,到了因为战争书店停业的喀布尔,把书带给了孩子们。最让小林丰感动的是,一些拿着枪的孩子,也被书迷住,放下了手里的枪。回国后,小林丰又创作了《村里来了马戏团》《回到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子》等一系列以阿富汗生活为背景的儿童绘本,他想让其他地方的人能了解这个遥远的国度,那里充满战火,但也有美丽的四季和天真的孩子。
▲《村里来了马戏团》
最初是为了画绘本才旅行的吗?
? 事实上正相反,我从小就热爱旅行,30多岁才开始画画,旅途中的见闻我会拍下来,之后用做画画的参考。不旅行的时候我常会通过散步来找灵感。走路的速度、张望的视线的不同都会发现有趣的事,我对有人的地方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感兴趣。日本的城镇不是先划分规划好再有人住进来的,而是先有人住到这里,慢慢形成了城镇。
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次旅行是去哪里?
? 我经历过各式各样的旅行。印象最深的还是年轻时花了两年时间的长途旅行。我徒步从欧洲经中东地区到阿富汗,然后进入印度次大陆。那时要穿过沙漠,在进入沙漠地带前,我的旅行堪称完美,我看到了比想象中更为精彩的世界。
在沙漠上穿行,要自己找水、弄吃的、生火。找不到柴时,就要捡羚羊粪烧火。傍晚,沙漠上的星星不是一颗颗在闪烁,而是连成一片,天穹变成灰色。我仰头望天,看灰色天幕低垂,好似有无数破洞,让人心生恐惧。而白天在沙漠上行走,刺眼的阳光在天地间反射,举目所见,都失去了颜色。这算是种极限体验吧。穿过沙漠,已是阿富汗,路过一处小村庄,村人们热情款待了我。经过无人区,来到有人烟的地方,看到阳光般开朗淳朴的笑脸,那种欣喜和感动,难以言表。这种旅行体验,对于我是极为重要的。要是没有那场沙漠之旅,就没有现在的自己。
为什么您的旅行绘本中有很多都涉及战争?
? 人生在世,就是要看到事物的不同面相,只相信一种言论,就和盲人无异。正因如此,我才在绘本中着重描绘战火中的和平景象。媒体难免刻意突出惊悚画面,即便是电视报道,镜头稍微一偏,我们会就看到截然不同的图像,不再是某个恐怖事件的现场,而是看到有人在干活,有孩子们在嬉笑玩耍。而我们要的是全面的,真实的世界。生而为人,我们总是活在日常中,日常才是更本质的。守护日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我在绘本中强调和平,注重日常的原因所在。
但像《村里来了马戏团》等一些反应战争与和平题材的旅行绘本,结尾总是由淡淡的忧伤,您主张孩子应该很早就认识战争的危害吗?
? 看到美丽的村子被战争毁灭了,所以战争是错的,这是成人的角度和观点。但孩子在看绘本时是不会像成人一样急于寻求结论的,他们只会注意到“我也想看马戏”、“亚默吃的樱桃甜吗”、“市集上好多好吃的啊”、“他们怎么不穿鞋”……他们的“纸上旅行”不会有偏见,而我们只是提供正确的信息就好了。最后一页我总会留白,可能会画上画,可能会画孩子的笑脸,因为对孩子来说没有最后一页,他们应该自己去发现。
所以您不会特意加入左右孩子价值观的内容?
? 对,我不想干涉他们的阅读,我画的绘本都是我亲眼所见,风景、人物、服饰、习俗,孩子看的时候对这些产生兴趣,就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通过其他途径去验证或者更深入的了解这个地方。
为什么会在《北纬36度线》里特别强调世界是相连的?
? 日本是个岛国,去哪儿都路途遥远,最近的朝鲜半岛,也隔着海。过去的日本人,视野更窄,有所谓的“岛国根性”,大小事情,在列岛内部就解决了,所以日本人爱强调自己的独特性。然而从古至今,没有他国,没有他人,只靠自己单打独斗是活不下去的。个人也一样。所以我们教育孩童,需要从这里着手。不然孩子们会视他者为截然不同的群类,最终陷入彼此憎恶,甚至兵戎相见。我们要通过好的绘本和教育,让孩子们认识到人都是一样的,有了同,才能享受不同。日本有句谚语是“乖巧的孩子,送他远行吧”。要让孩子们认识到世界彼此相连,没有比旅行最直接,见效更快的了。我们的世界,不就是在人们不断迁徙,不断交流融合中形成的吗?
《城镇:我们的一天》中,您对深川的一条街道描绘得非常细致,故乡深川对您而言意味着什么?
? 在我眼里,故乡是旅行的起点,也是大本营。或许,我四处游走,其实是在无意识中找寻故乡的形象。假如在异国遇到某个场景,和故乡暗中契合,自然觉得这是个好地方。在遥远的国度,突然闻到与故乡相通的气息和味道,也会莫名感动。
旅行到他乡,邂逅形形色色的人,彼此谈到自己的故乡,各自的原乡风景得以交流,产生共鸣,迸出火花,惟其如此,我们才能深刻理解何为旅行,何为多样文化。如果没有记忆中的原乡风景,大家只被干燥无味的“系统”或“体制”同化,人与人之间就只有“系统”在对话,这样的交流,很难催生正能量。源于拉丁语的patriotic,日语翻译成爱国,其实这个词本意为爱乡土。热爱生养自己的乡土,才是最根本的。故乡和远行,相辅相成,对孩子也好,对大人也好,这一点都很重要。
听说有人真的会拿着您的绘本按照上面的地点去旅行。
? 是的,前两天就有台湾老师特意带着孩子和《城镇:我们的一天》来寻访深川这条路,由我来做向导。《北纬36度线》出版后,也曾有两组日本年轻人,照着绘本指引,把里面出现的国家全部踏访了一遍。他们回到日本后,专程来我家,向我讲述沿途见闻。他们说,您没有骗我,书上画的和实际所见一模一样。他们都是骑自行车,完成了自己的“北纬36度线”之旅。我的绘本成了名副其实的导游手册。我乐于见到自己的绘本发挥这样的作用。其实,《北纬36度线》的构想完全出于偶然,我走过许多国家,有一天,我将这些地方连起来,发现都在北纬36度线附近。其实中国读者从中国出发更方便,从西安起步,沿着丝绸之路走就行。我的建议是,不要坐飞机,那不是旅行,只是移动。一定要在地面上旅行,步行、骑自行车、乘巴士,都可以。
▲《北纬36度线》
《北纬36度线》中,由一只代表自由的大鸟,带领着我们从日本东京出发,沿着北纬36度线绕地球一圈,领略了这条线上不同国家的风景和人们的生活。一条线,把世界上不同的地方连在一起。最后一页,两个骑着自行车的小男孩和爱犬踏上回家的旅途,说着“朋友,有一天我会出现在你们面前”。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两个小男孩和狗,出现在书中的每一页,这是书中隐藏的珍惜和平的情感线。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