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叶县在日本东南部临海,西临东京湾,东南伸向太平洋,丘陵起伏,有山区有海岸,是关东地区的度假胜地。我们从北向东南,往海的方向走,到达半山的树林里,地名有些佛教意味:长生郡六地藏。
备前烧陶作家安田裕康一家的木屋依山而建,屋后是他一手建起的十米登窑。窑顶散开浓烈的烟雾,阳光洒进来照射在堆满墙的红松上。一年两烧的登窑此时正是烧窑的第3天。
一般登窑烧制周期为3-4天,而安田裕康坚持烧到14天,两周的时间火不能停,他要和前来帮工的工匠不眠不休地看护,每20分钟就要添柴一次,让窑内保持977度的高温,每次添柴约七根,根据温度增减。每次烧制1200件陶器,既是对技艺的检验,也是体力与时间的抗衡。
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备前烧在日本六大古窑中也算是最古老的,不上釉、不绘彩,完全靠火焰和技巧来制作陶瓷,每件作品都不一样。陶土中的矿物质含量、窑内的温度与空气含量、红松的草木灰与火焰交相作用……一切都像跳动的火苗一样无法预判,作家正是靠着千万次的实验来摸索出自己的风格。
“让时间过去,最好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出来了。”
– 安田裕康
安田裕康24岁起在冈山学习了七年多的备前烧烧制,到今天已经21年。离开了备前烧的集中产地,他独自在东京附近的山里寻找适合建立登窑,土质、林材也适合柴烧的地区,花费四年时间开荒、建窑、盖房。一次窑烧需要14吨红松,为了节约成本他亲自进山选材,和工人一起砍柴。可以说,一件作品的全部工序都要亲力亲为。
“时间”是安田认为最为重要的创作密码,14天已经令同行闻所未闻,但他始终坚持,“这样烧出来的器皿才能让陶土在火焰里更加充分的发生变化,盛水更清、放酒更醇。”他也在探索更长时间的烧制方法,“让时间过去,最好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出来了。”
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几位作家共同的精神,并不完全专注于技法、与同行交流紧密,或者像外界对于日本工艺保护的报道中写的那样,接受政府的支持,安田一家的生计完全依靠一年两烧的两千多件作品,在家中的小店销售,或是在东京的某个画廊中做展,“工艺传承并非受到保护才是好的,优胜劣汰应该靠市场检验。好的作品能够坚持下去,靠的是匠人的品格和技艺受人尊敬,创作自然会让大家接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