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乐是什么
能乐是能与狂言合并而说的用语,明治以后被普遍使用。能乐是日本代表性的古典戏剧之一。其登场人物的动作编排精致且固定化,语调和曲调都保留了室町时代的原貌。
能与狂言
所谓能,即以表现“幽玄美”的“谣曲与舞蹈”为中心展开的故事。能剧的题材包括《平家物语》、《源氏物语》、《伊势物语》以及民间的传说等等,表现的是一种“神・爱・情念”的精神世界,比如某位实际存在过的人物成为幽灵后现身,向人追述自己在世时的恋爱故事和战争经历。为了呈现这样一个幽玄的世界,台词全部采用与口语不同的书面语形式。为了扮演超现实的登场人物,演员(主角——仕手)会戴上面具(おもて——能面)。
狂言是日本最古老的的会话剧,从平民的角度出发,对喜怒哀乐及人性滑稽之处进行喜剧性的描写。登场人物有大名、主人、女婿、舅子、女人以及动物等等。追求写实的狂言使用室町时代的口语展开对话。能乐中登场的狂言称作“间狂言”,独立演出的狂言叫做“本狂言”。
尽管能与狂言具有不同的特点,但却是表里、阴阳的关系,共同支撑起一部能乐。能与狂言交替上演,并不会让人感到不自然,这是因为它们都具备共通的基础,即谣曲和舞蹈。
能乐的历史
能乐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舞台艺术,从室町时代以来传承不绝,历时超过600年。
奈良时代(700年中期)
古代希腊的假面剧经过丝绸之路传到东方,与中国的戏曲混合,又和佛教一起传到了日本,成为散乐。
平安时代(公元9世纪)
散乐与日本固有的戏曲艺术相互融合,演化成“田乐”、“猿乐”。
镰仓时代(公元13世纪)
猿乐吸收了“平曲”与“今样”等歌谣以及白拍子的舞蹈,成为一种具有故事情节的歌舞剧。
室町时代(14世纪中期)
由于猿乐艺术家观阿弥、世阿弥父子的活跃,猿乐得到3代将军足利义满的认同。得到武家社会、公家社会支援的观阿弥、世阿弥又把当时流行的曲舞节奏,小曲曲调的趣味性添加进猿乐,另也吸收了田乐,最终形成现在的能乐。
安土桃山时代(16世纪)
能乐受到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等武将的保护。
江户时代(17世纪)
二代将军秀忠时,能乐被定为江户幕府的仪式用乐,因此未能作为一种戏剧得到自由发展,与普通大众隔绝。
明治时代(19世纪后半期)
随着江户幕府倒台,能乐陷入危机,而从欧美视察归来的岩仓具视把能乐推举为日本的代表艺术。从此时起,猿乐开始被称作能乐或能。2001年5月,能乐被认定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一届世界无形文化遗产。
诸演员
能乐里有四种角色,即仕手(主角)、脇(配角)、囃子方(乐师)、狂言方,每一类角色都只负责其专门的领域。
能舞台
能与狂言在能舞台上演出。“舞台”的三面都没有墙壁,是一个边长约5.5米的四方形空间,支撑屋顶的四根柱子各被取了名号。“后座”是乐师和后见的位置。“地谣座”中,地谣面向本舞台坐成两列。“桥挂”除了用于演员出场退场以外,也作为舞台空间发挥重要的作用。
“镜间”是穿戴好服装的演员面对镜子集中精神,调整面具,等待出场的地方。能舞台的地板为了适应“折足式(足底紧贴地板,不举起脚踝的特殊运步法)”步伐和舞蹈动作,采用打磨光滑的檜木厚板,制作后具有弹性。能舞台没有普通意义上的舞台装置,与观众席之间的界限也没有缎帐相隔。

能面
能面又叫“面”,作为一种重要的道具,是假面剧——能的象征。桃山时代的文献中记载了大约60类面具,这一时期已大致发展出了基本的能面。仕手大多会戴上面具,童角和现实世界的壮年男性角色原则上不戴面具,这称为“直面”,演出时不展现面部表情。一定范围内各个角色所使用的能面是有规定的,担任仕手(主角)的演员在演出时会选择适合演剧主题以及个人演绎风格的面具。能面有着巧妙融合写实与抽象的造型美,它会随着演员的一举一动而表现不同的表情。
装束
能乐中的服装被称为“装束”。能装束作为一种在视觉上表现能乐精神与内容的道具,发挥着仅次于能面的重要作用。它是从室町时代的武家服饰发展而成的,江户时代能乐成为仪式用乐后,能装束作为舞台服饰逐渐样式化,根据角色类型,装扮也有类型化的规定。能装束一般以绢为主要材质,制作厚重奢华。
狂言装束是中世平民服装样式化后的产物。其制作简朴洒脱,轻妙的染色成其主体。装扮也随角色而类型化。
能的剧目
能的曲目分为现在能和梦幻能两种。现在能中,主角(仕手)是现实世界中的人物,故事随着时间推移而展开来。以表达人物的情绪为主题,对话性的台词为中心来展开故事情节。梦幻能则以神、鬼、亡灵等超现实的人物作为主角(仕手)。通常由前后两场构成,前场中主角(仕手)在旅人面前以化身的姿态出现,后场中主角身着在世时的装扮出场,叙述种种回忆,并演出舞蹈。
狂言以祝言、讽刺、滑稽为基础,其题材主要是中世平民的生活与一些民间故事,注重语言上的技巧,作为一种故事剧、对话剧发展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