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日本,上日本邦

你了解日本的邦乐吗?

日本的传统音乐系统称为邦乐。它的种类和体裁繁多,在这里我仅讲述其中影响范围较大最具代表性的三类,前两类属古典音乐,后一类属民间音乐。

都市传统音乐

我们在观看日本电影和电视剧时常常会听到一种具有独特东洋韵味的音乐,它们的旋律多数是取材于日本都市的传统音乐,而都节(市)音阶则是构成这种典型日本味儿旋律的基础:都节音阶它虽然也是一种5 声音阶,但与中国和东方许多民族常用的无半音5 声音阶不同,包含了两个小2 度(半音)音程,这种特殊的5 声音阶便成为构成通常人们所熟悉的日本音乐风格的最基本要素。这里要谈的日本都市传统音乐大多都使用这种音阶或其变化形式。从17 世纪开始日本的城市经济逐渐繁荣,以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级成为社会一支重要力量,主要供他们娱乐消遣的都市音乐也随之兴旺发展起来,曲种与流派不断繁衍,成为近代日本音乐的主流。这种都市传统音乐主要包括各种以三味线(三弦)和筝伴奏的长歌、短歌,以三味线为主要伴奏乐器的多种说唱音乐(统称为净琉璃)和筝独奏、重奏和它与其他乐器(三味线、尺八或胡弓)的合奏曲。

长歌与短歌

邦乐中声乐曲占绝大多数。通常人们所讲的三味线音乐和筝音乐实际上大多数都是以这两种乐器伴奏的声乐,其中长歌与短歌的音乐性最强它们按流传地区和风格的不同可分为地歌、长呗和端呗三种。“地歌”产生于17 世纪的京都、大阪地区,所谓“地”就是“地方性”的意思,它最古老的形式是三味线组歌,是由该乐器伴奏的艺术歌曲的最早形态。最初其歌词就是将当时的一些民谣和流行小调的词编串而成,旋律大 体固定,音乐风格也较公式化,每曲皆以慢速开始,随后渐渐加快。稍后出现了突破原有风格的新三味线组歌,歌词是采用近代诗歌格律创作的,旋律随内容有所变化,三味线的技巧也有所发展。到17 世纪末发展出一种词曲结合紧密、内容高雅、篇幅长大的艺术歌曲,为了与江户(现在的东京)的长呗相区别,人们称之为“地歌”。进入18 世纪,为了进一步发挥三味线的表现力,在地歌中增加了三味线的独奏段落,称作“手事”。盲人音乐家生田检校还将筝这种乐器引入地歌中,促成了这两种乐器重奏艺术的发展,于是地歌便成为日本传统歌曲中最富有抒情性和音乐性的艺术。我们在一些表现日本传统家庭生活(特别是古装)的影视作品中常常可以欣赏到弹唱地歌的场面。地歌的基本结构包括前歌——手事(器乐段)——后歌3 个部分。一些作品根据内容需要将其结构加以扩展,在前歌中加上前弹(前奏),手事扩为系(连接)——头(前奏)——手事(中心段)——散(结束)。现在有的长地歌变为包括前歌——手事——中歌——手事——后歌这样5 大部分。

流行于江户的长呗最初就是从京都、大阪传入的地歌,但由于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由于这种长呗到了江户之后成了歌舞伎(歌舞剧)的伴唱歌曲,于是其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变化,最终成为一种与地歌性格不同、音乐华丽、节奏性强的长歌体裁。为了区别这两地不同的长歌,称江户的为长呗,京都、大阪的为地歌或长歌。江户长呗的结构不固定,按歌舞伎剧情需要可长可短,依其性格可划分为宜于配合跳舞动作、节奏鲜明的;用于表达剧中人物内心感情和描写自然景物、较富抒情的;用于叙述交代剧情、音乐较富朗诵性的等不同类型。从19 世纪中开始还出现一种脱离歌舞伎剧场而专门在家庭宴席上演出的长呗,这类长呗一般旋律性较强,并时常带有较长的器乐段落。无论哪种类型的长呗均以三味线伴奏,在歌舞伎中表演时则还加入称为“■子”的吹打乐。与地歌、长呗这些篇幅冗长的歌曲相对的是清新小巧的短歌,统称端呗。它们是都市传统的流行小调。端呗的节奏鲜明,中速,发声自然。后来又派生出慢速、自由节奏、演唱讲究技巧的歌泽和快速、富有朗诵性的小呗,它常被插入说唱中表演。这三种短歌也都用三味线伴奏。

点赞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