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日本的雅虎网首页转载了一篇来自日本权威经济类杂志《President》的文章,题目是《礼貌?品格?礼仪 “无礼者排名前20”》,该文中包含了一张表格,内容是在调查了日本各大公司部长级管理层以上的300人之后,他们给出的在工作和商务活动中部下做出的最失礼的行为排名。
我们来看看都有哪些日本年轻人的失礼行为让自己上司如此不悦。
第20位:不会好好的鞠躬行礼
在日本,鞠躬行礼不光是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熟练掌握的事,在各行各业,得体的鞠躬行礼姿势都是被严格要求的。甚至哪怕已经不是工作时间了,出门走在街上接到上司或者客户的电话,在说寒暄语或者表示感谢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地躬下腰或者低头表示敬意。
并且,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情况下,鞠躬的弯腰角度、鞠躬时的面部表情,甚至连手的摆放姿势都有严格的规定。不会好好鞠躬、不分时宜的用错误的姿势行礼的人很容易被认为成一个没教养的人。
第19位:乱扔东西
没有什么比乱扔垃圾这件事更让人觉得厌恶。很多人都知道,日本人特别注重对于垃圾的处理,从垃圾的分类到处理后再利用,日本都走在世界的前列。在这样的国家乱扔垃圾,不仅是你的上司,不相干的行人恐怕都会上前阻止。
乱扔垃圾这件事,不仅包括把垃圾随意扔在地上,也包括不分类的“无脑扔垃圾”,有时候虽然把垃圾丢到垃圾桶里了,可如果没有按照要求分类扔或者是扔错了,在日本马路上看到有人翻垃圾桶找到后重新再扔的场面也不是没有的哦。
第18位:在公司说别人的坏话
日本的公司,因为上下关系明确,所有的工作一环扣一环,非常讲究团队合作。如果意见不合,一定要马上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当面解决。特别忌讳背后和人说坏话,没有上司愿意留下这样的“隐患”在公司里。
说人坏话的结果,表面上看是达到暂时的个人目的、引起公司的不团结,但最终坑的还是那个说坏话的人本人,不会有人愿意和爱说别人坏话的人站在一起,因为不知道哪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坏人”。
第17位:在不合适的时间给人打电话和推销
日本人非常注重私人时间,因为上班的时候非常紧张,所以属于私人的时间就显得特别宝贵了。在这样的时候,如果接到工作相关的电话或者无聊的推销,可是会非常扫兴的。
尽管有些员工看起来很努力,超负荷的工作,甚至在下班以后还不断地联系客户争取更高的营业额。但在上司眼里似乎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如果在不恰当的时间打扰到了客户,让客户产生“好烦”的印象,这绝对是得不偿失的。
第16位:把名字和职位弄错
在日本,不同企业间的人会互相交换名片,但在一个公司里的人之间往往只是口头告诉一下自己叫什么名字。这个时候可千万要长点心,一定不能弄错,如果自己的职位较低或是新入社员,不确定对方的名字时先用“前辈”称呼也是不错的办法。
当然在公司里,把对方的职位搞错也是非常失礼的行为。职位在日本的公司里非常明确,如果你连什么人担任什么职位都搞不清,可见你对自己的工作有多么的不上心。
第15位:无视红灯等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
红绿灯也是一种纪律。准确的说,是一种社会集体纪律。日本人又是一群自律性非常强的人,所以大多数人是会很守规矩的遵守红绿灯以及其他的交通规则。
如果因为乱闯红灯发生事故,伤害的虽然只是闯红灯者本人,也很可能侥幸的一次又一次的平安无事,但是在上司或客人眼里,你只是个“对自己的生命都不负责任的人”,这样的人还指望他有什么责任感。
第14位:上司在工作却不帮忙
上司在忙的时候,不一定会主动叫你过去帮忙,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眼里没活儿”,不主动询问可以帮上点什么的话,一定是会被留下不好的印象的。
在日本的公司里,虽然有着明确的个人分工。但不代表只需要负责自己的那部分就好,时刻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在上司需要帮助的及时出现,替上司分担工作,才是能够留下好印象的加分点。
第13位:吃饭的仪态不佳
在公司上班难免和同事、上司一起吃饭,这个时候如果吃相很难看,真的是一件非常失礼的事情。日本人尤其注重餐桌礼仪,拿筷子的方式、进食时发出的声都会被上司看在眼里。如果希望被留下好的印象,多节制一下自己的行为和习惯吧。
不要以为下班后参加公司聚会就可以彻底放松,在公共场合,比如居酒屋,一个职员的形象代表一个公司的形象,大声喧哗、没有尺度的开玩笑也可能是上司不悦的原因。
第12位:回复邮件速度慢
日本人平时不发短信,尤其是在商务场合,几乎所有的联系和沟通都是通过手机邮件的方式进行的。回复邮件的速度特别重要,因为上司发来的邮件内容很有可能是命令或是指示,如果不能快速“领命”,等同于无视命令,而上司也无法知道工作的进展从而很难安排进一步的工作。
工作的邮件和生活中的邮件不同,所以很多繁忙的日本上班族都会有两个手机,一个是随时待命的工作用手机,一个在工作时间永远处于静音模式的生活用手机。
第11位:不问候、不跟别人打招呼
在日本的公司,从进入大门见到第一个人开始,到离开公司和最后一个同事道别为止,这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向不同的人说不同的问候语。有传闻说,在一些大型的公司,同一句问候语一天可能要说上百遍。
其实问候语对待不同的人也是有区别的,这与你和问候的对象在公司的地位,职务都有关系,所以每天都要打起十分的精神,在工作之余,说好问候语。
第10位:身上有烟味
很多人有抽烟的嗜好这没有什么,属于个人自由。但在上班的时间,身上绝对不可以有烟味。最浅显的理由,身上有烟味等于迫使接触的对象吸“三手烟”,这对他人的健康会带来伤害。
在一些服务行业,更是有严格的规定,甚至有些公司干脆不设置吸烟室。要抽烟可以,回家再抽。至于上班前抽烟留在身上的烟味,只能准备一瓶“消臭剂”了。
第9位:不会使用正确的敬语
敬语在日语中的地位可能很多人都已经知道了。不会正确使用敬语的外国人都经常会被指责不礼貌,更何况是土生土长的日本本地人。在职位分明的公司里,敬语的使用更是苛刻。
不会使用正确的敬语还很容易引起客户的反感,公司收到投诉,作为上司能不怪罪吗?
第8位:在商务洽谈中只顾自己讲话
日本的工作环境讲究沟通和团队合作,商谈的时候,如果只顾自己一直说个不停,会引起相当大的反感。和上司报告工作的时候还好,如果是和客户谈论合作的时候,首先就会产生一个不给对方发表意见空间的印象。
如果对自己的沟通能力足够自信,不如将要讲的话列一个提纲在笔记本上,分成段落,阶段式的与人沟通,一股脑儿的将自己想要说的内容或问题抛给对方,会让对方不知从何处做出反应和回答。
第7位:一边走路一边玩手机
这不仅仅是在公司里的问题,也可能是现代社会普遍的大众问题。随着智能手机普及化,信息来源渐渐从电脑变成手机,大家看书的时间少了,却不停地在翻弄掌上的手机。的确,时代在进步,但是安全才是第一。
走路玩手机,会让自己对于周边状况的判断能力急剧下降,以致撞到周围的人或者引发交通事故,每年都有因此酿成的人间惨剧。一个人连自己的安全都照顾不好,何谈对工作的责任感。
第6位:交换名片很随意
名片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身份,将自己的身份信息与对方互换,这是一种互相信任的高度表现。但是很多人认为在社交场合交换名片只是走一个过场,你拿到我的名片,我拿到你的名片,这个过场就走完了。
其实包括日本,交换名片都是商务合作的第一步,俗话说: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名片夹长什么样,用什么手势递上自己的名片,再用什么手势收取对方的名片,甚至当场将对方的名片收藏在哪里都是很有讲究的。如果连这个过场都做不好,那么就等同于在一开始就不尊重自己和对方,合作很难顺利进行。
第5位:不按时赴约
在约定的时间没有出现,这无疑是一场商务约会最糟糕的开始。日本人超级注重时间观念,大部分人都会将自己要做的事情写到日程计划簿里,甚至有些是以半小时单位进行规划的。因为大家都这样做,所以会互相理解对方的时间都很宝贵,耽误一个进程就可能让对方一天的计划都打了水漂。
当然不只是和客户约定商谈的时间,在一个公司里,上班的出勤时间就是最基本的上司与下属之间的“约定”。出勤迟到在很多公司里都被定义为非常大的“罪过”,如果是因为交通堵塞等客观原因,需要尽早通知你的上司,切莫到了公司再说:刚才电车晚点了,不好意思。否则等待你的只有白眼和理由说明书。
第4位:在会议洽谈中玩手机
又回到了手机的问题上了,在日本,上班时间可以自由使用手机的情况实属罕见了。如果是在商务洽谈中,还不停地翻弄手机,那简直是在作死。不管是以什么理由,手机是相对私人的东西,在工作场合不宜出现。
还有一点,手机是通讯工具。如果洽谈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商业机密信息,比如声音,视频等内容不宜对外公开,而这个时候你正在玩手机,即便你没有在录音录像,也会引起在座的人的恐慌。
第3位:没有正确对应电话的能力
这个问题很宽泛,但首先,来电话时要尽快接起来,并且清楚地报上公司的名字和自己的名字,严格一点的还会要求报上自己的职务以便对方判断你是否有资格知道一些比较机密的内容才继续进行对话。
还有就是敬语,一家公司的形象不仅仅是公司里的内外环境,更是表现在客户面前的样子。见到客户本人和接到客户电话应该是同等的尊敬态度,而不是在电话里随随便便,见到面才恭恭敬敬。
第2位:对秘书和下属很粗鲁
当然,在经历了几年的辛勤劳动之后你得到了提拔,开始管理一些比你职务要低的基层人员。这不免让人感觉飘飘然:“我当官了”。记住,这是大忌,在日本很多企业里,虽然上下关系明确,但往往是身居高位的人能者多劳,绝不是那种对下属吆三喝四的形象。
第1位:衣冠不整
这真的不只是在日本,可能让全世界的上司都感到头疼的最大问题就是下属的衣冠不整了。两个字概括:丢人!出去见客户,作为上司穿得整整齐齐,但是后面“跟班”却连头发都没梳好,或者衬衫皱皱巴巴的,这叫人如何原谅?
日本尤其是个注重“体面”的国家,穿戴整洁已经成为这个国家每个上班族“应尽的义务和责任”,这点都做不好的话,等同于丧失了工作的资格。
如果你和你的朋友们即将在日本就业,请一定要互相转告这些在日本工作中的“基本中的基本”,出国工作的机会不易,不要将前程毁于这样常识性的错误中。
